上周五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討論特首《施政報告》教育政策措施,一石激起多重浪 — 教育局來年把修訂《專上學院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而對媒體最誘惑Sexy的題材,是「殺校」DQ機制,還有猜度那所自資院校成第一滴血。
教育局和院校,特別是被認為有危機的院校,就這樣一下子成了對頭人,甚至勢不兩立。
筆者相信這是不少界內界外、相關與不相關者的第一反應甚或是普遍觀感。但這實在是天大的誤會。教育局提出修例的背景是「繼續支持自資與公帑資助專上教育界別並行發展」,讓自資院校「在開辦課程方面有更大彈性」,「在國際教育樞紐方面擔當更重要角色」,以及「優質發展」,修例「以完善自資院校的監管和質素保證機制」。而香港的自資院校,目前全都是免稅的慈善性質機構,辦學不為牟利,校長和各級教職員能留下的都有教育理想,不只為「打份工」,蔡局長講要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專上教育要提質擴容,所以大家都坐在同一條船上。
追求質素,是雙方共識,沒有疑問。自資院校的校長不是畢業於本港公立大學就是外地著名大學,也有擔任過公立大學校長級職位,誰不想向公立大學看齊?自資院校全都受第三者即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監管,所以提質的關鍵在賦能,讓自資院校有更大能量為提升質素投入更多資源。
筆者與曾任職公立大學的自資院校校長聊天,無不慨嘆兩者的環境有天淵之別。不是公校,除了缺少公帑,也缺乏自主空間,很多公校能做的自資校都不能做,對捐款的吸引力也不如公校,加上香港學生人口下降,自資院校處境雪上加霜。現在國家賦予香港高等教育外聯內通的定位,加上產學研結合國策,為香港專上教育解困提供了外部環境。
解決香港自資院校「貧血」或「血色素不足」,最重要是賦能,加強他們的自身造血能力。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