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立法会教育事务委员会讨论特首《施政报告》教育政策措施,一石激起多重浪 — 教育局来年把修订《专上学院条例》草案提交立法会审议,而对媒体最诱惑Sexy的题材,是“杀校”DQ机制,还有猜度那所自资院校成第一滴血。
教育局和院校,特别是被认为有危机的院校,就这样一下子成了对头人,甚至势不两立。
笔者相信这是不少界内界外、相关与不相关者的第一反应甚或是普遍观感。但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教育局提出修例的背景是“继续支持自资与公帑资助专上教育界别并行发展”,让自资院校“在开办课程方面有更大弹性”,“在国际教育枢纽方面担当更重要角色”,以及“优质发展”,修例“以完善自资院校的监管和质素保证机制”。而香港的自资院校,目前全都是免税的慈善性质机构,办学不为牟利,校长和各级教职员能留下的都有教育理想,不只为“打份工”,蔡局长讲要打造“留学香港”品牌,专上教育要提质扩容,所以大家都坐在同一条船上。
追求质素,是双方共识,没有疑问。自资院校的校长不是毕业于本港公立大学就是外地著名大学,也有担任过公立大学校长级职位,谁不想向公立大学看齐?自资院校全都受第三者即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监管,所以提质的关键在赋能,让自资院校有更大能量为提升质素投入更多资源。
笔者与曾任职公立大学的自资院校校长聊天,无不慨叹两者的环境有天渊之别。不是公校,除了缺少公帑,也缺乏自主空间,很多公校能做的自资校都不能做,对捐款的吸引力也不如公校,加上香港学生人口下降,自资院校处境雪上加霜。现在国家赋予香港高等教育外联内通的定位,加上产学研结合国策,为香港专上教育解困提供了外部环境。
解决香港自资院校“贫血”或“血色素不足”,最重要是赋能,加强他们的自身造血能力。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