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出席了教聯會主辦的「優秀教師選舉」頒獎禮,印象深刻。獲獎者的學校校董、校長、同事,用私人時間出席支持,加上獲奬者的親友,不少還送上鮮花祝賀,氣氛熱烈。作為其中一個決賽評判,看到中小學同工不斷為培育學生知識和品德而費盡心思,相當感動。不少獲獎者在發表感言時,都提到奬項使他們更有動力。
在現場,教育界朋友談起適齡學童人口結構性下降的問題。這個問題會使教師因前途不明朗而影響士氣和產生心理壓力外,還會分薄教師不少精力,跟學校一道去「搶學生」。
因應受「雙非兒童」影響而出現的回升小波幅逐漸過去,教育局陸續推出各項措施,回應學童人口結構性下降的影響,筆者總結這些措施為在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在學校層面,教育局的措施在凍結和有序減少學校數目,例如凍結開新校,如果有新住宅區需要學校,就把學額過剩且硬件條件需改善的學校重置到新居民區;鼓勵辦學團體把屬校合併,以及直接停辦學校等,教育局作為辦學團體的官立中小學,率先以身作則試行上述安排。
減少學校數目,以及學校開班數目縮減,都會出現教師過剩,即「超額」的問題,這是學童人口結構性下降所引發問題中最敏感和棘手的一環。教育局一是以整體降低師生比例、增加學校行政人員名額這種逆周期措施來增加教師需求,減少「超額」,另外是鼓勵學校內流轉和跨校流轉,用盡學校體系內的教師名額。
根據其他行業面對轉型的經驗,筆者認為還可以增加教師在學校體系外的流轉,例如轉職至其他公司的行政或文職工作,特別是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政府有政策的話,這個龐大的公營體系有足夠體量吸收超額教師,當然,關鍵前提是做好精準規劃和轉業培訓,並在過渡期給予合適的支援,包括心理輔導等服務。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