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卓言絮語:我的垃圾回收經歷 

筆者雖不是環保積極人士,但也十分擁護環保概念,以行動支持廢物回收。一般到了周末,如果沒有公務,把家中的回收垃圾送到「綠在區區」店舖,是其中一個「家庭節目」。由於店舖距住所有一段距離,事前要做好行程規劃,第二站、第三站去什麼地方和場合,穿戴和「裝備」如何配合,以及送去回收的垃圾量和種類等;還有就是準備萬一被拒收,帶著這些垃圾如何繼續餘下行程等。 
 
因為回收廢物也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同是概念上的「塑膠」包裝,原來是有分別的,譬如速遞物品的包裝膠袋,就不獲回收。至於「紙」,也有不能回收的。而在「綠」店外的食環署垃圾桶和橫巷,通常就是這些拒收垃圾的替代「歸宿」。 
 
什麼「塑膠」能夠回收、如何回收,筆者的英國經歷又長了知識。例如切片芝士的包裝,底部較厚的膠盒可以放到家居回收垃圾箱,而封裝盒面的膠膜film,則要給超市等大型回收點,市民就要自行另外儲起,擇日再送去。不過,包裝上都印明這些資料,大眾無須擔心搞錯,丟棄垃圾前花點時間看清楚說明便可以了。 
 
說起包裝塑膠,英國對膠袋徵費比香港晚了6年,2015年才開始,雖然最初只對大型零售商實施,但效果相當顯著,膠袋用量減少超過95%;2021年提高徵費及擴大至所有零售商,現在已絕少見到有人用一次性購物膠袋,反而筆者見過有女生捧著雞蛋往家走的情景。 
 
大眾的認知和自覺,是所有減廢措施的基礎。筆者居住的屋苑,垃圾槽外經常有家傭擺放的垃圾。環保署的良好作業指引說,大部分住宅樓宇的樓層垃圾槽都鎖上只供清潔工使用,如果沒有鎖上的,物管公司則可考慮為住戶代購或定期派發法定垃圾袋,或者在垃圾槽底放置大型指定垃圾袋來收集。如此的話,對筆者屋苑的住戶和家傭,都是一個極大的守法意識測試。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