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言必有中:訓句尋籤意 讀經學做人

上回請諸位斟酌「看」、「聽」二字於詩句中的讀音,詩云:「長看巖穴泉流出,忽聽懸泉入洞聲;莫摘山花拋水上,花浮出洞世人驚。」(唐·劉商〈題水洞二首·其二〉)「看」字、「聽」字,分別在第一、第二句的第二字,猶如上聯下聯須平仄相對般,此處二字便應一平一仄的讀。然何字唸平?何字唸仄?

重視格律的古典詩除了講究上下句的平仄相對外,還要考慮句中的平仄節拍。我們以格律詩首句的第二字是平聲抑或仄聲來判斷該詩是「平起式」還是「仄起式」,此處「看」字可平可仄,下不了結論,便轉看第四字,因為詩句的平仄安排有一定的格律,知第四字的聲調,便可上推第二字的聲調。知「穴」字仄聲,便可知該詩第一聯的平仄譜式應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格律詩的第一字、第三字,可稍寬對待,所以「巖」字的位置應仄而用平,尚可接受;至於第二字則須嚴格安排,因此「看」字應唸平聲,讀如「看守」之「看」;「聽」字應唸仄聲,讀如「聽眾」之「聽」。

從講解車公籤文的讀音,我們談到了多音字,以及唸讀古典詩詞時需要如何分析讀音。接着我們嘗試訓釋文句,以下將集中討論籤詩第三句「媚奧不如去媚灶」的深意。典出《論語·八佾》:「王孫賈問曰:『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王孫賈:衛大夫,當時衛國之權臣。媚:奉承、巴結。奧:房屋的西南方位,為室之深處,家中尊者所居,此處指奧神。竈:同「灶」,生火做飯的設備,此處指灶神。禱:祈禱,有所求於神祇。無所禱:所,處也,即無處可禱,縱然向哪裏的神祇祈禱也沒用。

商周時人民有祭祀各類神祇的習俗,「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應是當時的俗語,指出與其奉承奧神,不如奉承灶神。因為奧神雖地位尊貴,但位置較遠,難以靠近;而灶神雖地位較低,但位於廚房,較易接近,且其執掌家庭飲食,與人畜健康息息相關。王孫賈向孔子「請教」此語何意,非真不懂,而是想探問孔子的態度,想知道孔子於二者之間選擇媚於誰,或暗示應媚於灶。奧神喻地位崇高的統治者,如一國之君、一家企業之大老闆;灶神喻地位不怎麼尊貴,卻掌握實權者,如國之執宰或各級官吏、一家企業之中下層領導。所謂「山高皇帝遠」,「縣官不如現管」,王孫賈引此民諺,正是想知道孔子在當時衞國的政治實況下,作何選擇?至於奧神所指何人,有謂直指國君衞靈公,或謂國君近臣;而灶神當指握有實權者,究竟說的是當時得寵的國君夫人南子、權臣彌子瑕,抑或王孫賈自況,歷來眾說紛紜。

先民祭祀,一般都是有求於神,可能是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者是家宅平安、添丁發財等等。從功利主義角度考慮,巴結討好了掌實權者,似乎真的能夠得到一些「近水樓台」的好處。然而孔子卻說,若得罪了上天,向誰祈禱都沒有用。一句話便否定了王孫賈所提的兩個選項,真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孔子認為,人生的選擇和作為,不在於討好誰,而是不能「獲罪於天」,也就是不能違背天理;此處的「天」是「義理之天」,代表着孔子所推崇的仁義道德價值觀。

典故說完,回到籤文,筆者以為神明旨意不是沿用商周俗諺,建議信眾「媚灶」,而是借《論語》故事訓勉世人依循天理,切莫做欺昧良心之缺德事,否則災殃降臨,媚奧媚灶皆於事無補。所以為人處事,無須卑躬屈膝去巴結任何階層的當權者,而是以持守良知正念為要。《周易》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子》亦言:「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更提及「禍福無門,唯人所召」。古聖先賢教導我們:行善去惡便是招福遠禍之方。謹與諸君共勉。

葉翠珠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文章轉載自2022年11月24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