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言必有中:训句寻签意 读经学做人

上回请诸位斟酌“看”、“听”二字于诗句中的读音,诗云:“长看岩穴泉流出,忽听悬泉入洞声;莫摘山花抛水上,花浮出洞世人惊。”(唐·刘商〈题水洞二首·其二〉)“看”字、“听”字,分别在第一、第二句的第二字,犹如上联下联须平仄相对般,此处二字便应一平一仄的读。然何字念平?何字念仄?

重视格律的古典诗除了讲究上下句的平仄相对外,还要考虑句中的平仄节拍。我们以格律诗首句的第二字是平声抑或仄声来判断该诗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此处“看”字可平可仄,下不了结论,便转看第四字,因为诗句的平仄安排有一定的格律,知第四字的声调,便可上推第二字的声调。知“穴”字仄声,便可知该诗第一联的平仄谱式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七言格律诗的第一字、第三字,可稍宽对待,所以“岩”字的位置应仄而用平,尚可接受;至于第二字则须严格安排,因此“看”字应念平声,读如“看守”之“看”;“听”字应念仄声,读如“听众”之“听”。

从讲解车公签文的读音,我们谈到了多音字,以及念读古典诗词时需要如何分析读音。接着我们尝试训释文句,以下将集中讨论签诗第三句“媚奥不如去媚灶”的深意。典出《论语·八佾》:“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卫大夫,当时卫国之权臣。媚:奉承、巴结。奥:房屋的西南方位,为室之深处,家中尊者所居,此处指奥神。灶:同“灶”,生火做饭的设备,此处指灶神。祷:祈祷,有所求于神祇。无所祷:所,处也,即无处可祷,纵然向哪里的神祇祈祷也没用。

商周时人民有祭祀各类神祇的习俗,“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应是当时的俗语,指出与其奉承奥神,不如奉承灶神。因为奥神虽地位尊贵,但位置较远,难以靠近;而灶神虽地位较低,但位于厨房,较易接近,且其执掌家庭饮食,与人畜健康息息相关。王孙贾向孔子“请教”此语何意,非真不懂,而是想探问孔子的态度,想知道孔子于二者之间选择媚于谁,或暗示应媚于灶。奥神喻地位崇高的统治者,如一国之君、一家企业之大老板;灶神喻地位不怎么尊贵,却掌握实权者,如国之执宰或各级官吏、一家企业之中下层领导。所谓“山高皇帝远”,“县官不如现管”,王孙贾引此民谚,正是想知道孔子在当时卫国的政治实况下,作何选择?至于奥神所指何人,有谓直指国君卫灵公,或谓国君近臣;而灶神当指握有实权者,究竟说的是当时得宠的国君夫人南子、权臣弥子瑕,抑或王孙贾自况,历来众说纷纭。

先民祭祀,一般都是有求于神,可能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或者是家宅平安、添丁发财等等。从功利主义角度考虑,巴结讨好了掌实权者,似乎真的能够得到一些“近水楼台”的好处。然而孔子却说,若得罪了上天,向谁祈祷都没有用。一句话便否定了王孙贾所提的两个选项,真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孔子认为,人生的选择和作为,不在于讨好谁,而是不能“获罪于天”,也就是不能违背天理;此处的“天”是“义理之天”,代表着孔子所推崇的仁义道德价值观。

典故说完,回到签文,笔者以为神明旨意不是沿用商周俗谚,建议信众“媚灶”,而是借《论语》故事训勉世人依循天理,切莫做欺昧良心之缺德事,否则灾殃降临,媚奥媚灶皆于事无补。所以为人处事,无须卑躬屈膝去巴结任何阶层的当权者,而是以持守良知正念为要。《周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老子》亦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更提及“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古圣先贤教导我们:行善去恶便是招福远祸之方。谨与诸君共勉。

叶翠珠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语言通用教育学部讲师
网址:www.hkct.edu.hk
联络电邮:dlgs@hkct.edu.hk

(文章转载自2022年11月24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