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言必有中:解籤先解字 多音或辨義

香港不少善信會在傳統節日到各廟宇禮拜求福,例如今年正月初二,新界鄉議局主席劉業強循俗到沙田車公廟為香港祈福,並求得三十八號中籤,籤文曰:「人扳高處求真果,我向低邊拾芥薑,媚奧不如去媚灶,莫教涉獵逞英豪。」籤文所蘊深意玄機,一時眾說紛紜;唯解籤應先釋句,釋句必先認字。

「扳」是「多音字」,即該字有多於一種讀音,通常會因應這個字使用時所代表的詞意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讀音。舉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同樣寫作「重」字,解作「重複」、「重量」及「重要」等不同意思時,讀音各異,這便是「多音字」。「扳」解作「改變物體方向」時,讀如「班」(粵音,下同),如「扳開」、「扳回」。而解作「攀折」、「攀附」時,讀如「攀」,用法亦同「攀」;此解有讀作「板」者,但不符合本籤詩的聲調規矩。

籤文四句,猶如一首七言絕句,古典詩有其平仄押韻等的音律規定,按籤文第二句第二字「向」字唸粵語第三聲(陰去聲),屬「仄聲」(中古音分平、上、去、入四個聲調,除平聲外,其餘三聲可歸類為仄聲)。絕句第二句好比對聯之下聯,下聯該字對以仄聲,可見上聯(讖詩首句)同一位置的字應是平聲,因此首句的「扳」宜唸作「攀」。「人扳高處求真果」,是說人們都知道向高處攀摘美好的果實。

再要說的是「教」字,它是第四句的第二字,依前面所講的製詩規律,第三句的第二字與第四句的第二字,平仄應屬相對,即「奧」字唸粵語第三聲,屬「仄聲」,「教」字若同樣唸第三聲,讀如「較」,便同屬仄聲,不合規矩了。我們說到「教訓」、「教坊」、「宗教」等與教育、規範有關的詞語時,「教」字都讀仄聲,或許少有留意到,「教」字還有另一個讀音。當解作「使」、「令」、「讓」等意思時,「教」字讀如「交」,屬平聲。

古詩詞不乏此解用例,如唐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金昌緒〈春怨〉)、「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且向白雲求一醉,莫教愁夢到鄉關」(戴叔倫〈對酒示申屠學士〉)、「澗水松風聽不絕,又教童子抱琴來」(明瓚〈題像〉),詩中「莫教」、「不教」、「悔教」、「又教」等語,都不是教育、教訓等意思,而是解作「莫使」、「不讓」、「後悔使到」、「再令」。還有元代元好問詞「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此句更得金庸借用為《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金句」,句中「直教」一語就是「竟然會令到」的意思。

上引詩「澗水松風聽不絕,又教童子抱琴來」是七言絕句中的末兩句,即第三句及第四句,該詩格律應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當中「又」字仄聲、「童」字平聲,因屬句中第一、第三字,可稍寬對待;然而上句第五字「聽」字若讀第三聲(去聲)便屬仄聲,於音律美而言並不理想。由此可見詩人不諳音律,竟犯如此紕漏?非也!「聽」字除了唸去聲,還可唸平聲,吟誦古典詩詞時,宜按格律分辨平仄讀音,此句「聽」字應讀第一聲(平聲),如此便可與下句的「抱」字平仄相對了。

這類字也是多音字,不過是同義而異讀,解作同一意思時,可以根據詩詞的格律而讀平聲或仄聲,除了上例的「聽」,還有「看」、「望」、「過」(作「過失」解則只可仄讀)等字也是如此。且引七絕一首:「長看巖穴泉流出,忽聽懸泉入洞聲;莫摘山花拋水上,花浮出洞世人驚。」(唐·劉商〈題水洞二首·其二〉)請問各位讀者,詩中的「看」、「聽」二字分別應唸平抑或唸仄?答案下回分解。從車公三十八籤我們談到了多音字,算是識音辨義;下回我們繼續解籤。

葉翠珠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文章轉載自2022年11月4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