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言必有中:守分安身維國體 父慈子孝重人倫

筆者於上一篇提到,「孝道」並不是盲目順從,而是需要隨機應變,為長輩設想。恭敬孝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本分,那麼為人父母者,又有哪些本分呢?怎樣才是理想的父子關係?

《左傳》提及,上古的堯舜時代,君王教導四方臣民「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是五種家庭成員間的相處方法。《孟子》也記載,當天下初定,人民能夠吃飽穿暖,生活開始安逸,聖人便思慮,需要教育他們有關人際交往的道理以及行為準則,否則便與禽獸無別。於是「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人倫」是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秩序,後世儒家把父子、君臣、夫婦、兄弟及朋友這五種最基礎的人際關係合稱為「五倫」。

為父為子為君為臣等等,是每個人在人際關係網裏的不同身份。因應不同的身份,要盡相對應的職分,即該關係裏適當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常說的「安守本分」、「安分守己」就是這個意思,例如對着子女,為父母者要慈愛教養,對着君王,為臣民者要忠誠盡責。齊景公問孔子治理國家的方針,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聽後十分贊同,感嘆倘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社會沒有了倫理秩序,即使糧食再豐裕,他也吃不到了!(《論語·顏淵》)可見各人克盡本職,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

而且,儒家所提倡的人倫相處之道,是強調雙向的付出,並非如後世有些人所誤解的單向、由上向下的威權管治。魯定公問孔子,君主應如何對待臣子,臣子又應怎樣對待君主?孔子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後來,孟子再把君臣間的相處互動說得更生動和仔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當君主對待臣下如手足,臣下便會對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但當君主愈來愈輕視臣子,臣子也會對君主產生相應的厭惡感,所以儒家倫理觀強調各司其職、相互重視。

回到父子關係,雖說「百行孝為先」,然而,如果父母不但沒有盡好本分,如照顧飲食、供書教學,關懷其身心發展等,更時常責罵、甚至虐打子女;那麼,他們的子女還應該孝順嗎?《增廣賢文》載一諺語:「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是以禽獸亦能盡孝,來勸人豈能不知報父母深恩。我們留意所舉的兩例,羊、鴉都盡了母親的責任,所以其子女感恩是應有之義。可是,如果我們要求天下子女不論其父母待他們如何,也要對父母盡孝、敬愛有加,這是否符合人性呢?為免出現這種為難的局面,儒家強調人倫教化,實有其先見之明。

上文引《左傳》說「父義」、「母慈」、「子孝」,又引孟子說「父子有親」,再論及儒家重視雙向互動,因此父母與子女之間的相處,應以相親相愛為原則,父母能慈、子女能孝,兩代人各盡本分,互相關心,便是理想的相處之道。再擴充而言,人與人的相處,從家庭到社會,從父子到君臣,以至兄弟、夫婦及朋友等各種人際關係,都應先盡己任,並為對方設想,假使各人都如此躬身踐行,人們相處便會少些紛爭、多些和樂。

葉翠珠 香港專業進修學校語言通用教育學部講師
網址:www.hkct.edu.hk
聯絡電郵:dlgs@hkct.edu.hk

(文章轉載自2021年6月2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