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及專欄

關於港專 > 傳媒中心 > 新聞及專欄

卓言絮語:高校學生會代表了誰?

「學生會不代表我!」這是2017年中大校園內一名學生與學生會幹事爭辯時爆紅的一句話。當時這位同學想在貼滿了港獨言論的「民主牆」上挪出空間發表反獨意見時,被學生會幹事粗言辱罵,引發了部分中大學生發起「CUSU IS NOT CU」(中大學生會不代表中大學生)行動。有趣的是,另一邊廂的港大學生,也曾在2016年維園集會上,指港大學生會為港獨理念而放棄六四活動不代表港大學生。

大學的學生會及學聯的立場態度,多年來對青少年學生以至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內地港澳問題智囊田飛龍分析,「以學生會為基礎的香港學生運動,成為挑戰和突破香港傳統民主路線的主要力量」。近十年,高校學生組織活躍分子的態度越趨激化,只關注政治表態。九年前有港專激進學生對我説,「表態,就是爭取公義」,至今印象猶深。我對這些論述甚感奇怪,不過,他們的路線卻沒有得到大多數普通學生的支持。

筆者大學年代的學生組織,十分小心「代表性」問題,學生組織發表立場聲明,對署名十分謹慎,例如會用「中大學生會幹事會」,甚或「中大學生會第X屆幹事會」。學聯的會章就對外發表聲明更有多重限制,類似大學學生會幹事會的學聯秘書處必須得到由各會員學生會首席代表組成的常委會授權才能發聲明,並且在發表後要得到由全體會員組成的代表會的追認。

學生會的宗旨,一般都是代表同學謀求福祉。例如學聯的宗旨是「團結及代表香港專上學生⋯⋯推廣文娛學術活動,增進福利與相互瞭解,提高社會意識⋯⋯」中大學生會是「團結各同學,促進德、智、體、群、美之發展,謀求福利之增進,溝通同學與校方之關係,以及服務社會。」不過,除了學聯外,現在一般高校學生會的組成和產生辦法,無法確保學生會依宗旨行事,更不會受到問責,代表不了大多數學生的聲音和利益。

多年來,特別是在香港學運「火紅年代」的學生會骨幹,不少成了日後的治港精英。今日,我們或許要思考改革學生會的組成和產生辦法。

作者為香港專業進修學校及港專學院校長,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電郵: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