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学前融合教育:创造共融校园的方案”讲座

 

融合教育在小学推行多年,教育局希望能在幼稚园推展,但班上可能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一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要,要用全校参与模式推行融合教育,对学校来说甚具挑战。港专学院教育系(幼儿教育)讲师林佩清女士,在学与教博览2019中,以“学前融合教育:创造共融校园的方案”为题举行讲座,从设计教具、课室布置和教学活动设计上,分析如何令不同背景、能力和特质的学生能够使用和参与,营造共融文化。

林佩清认为,要用全校参与模式推行融合教育,构建共融文化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物理环境,第二部分是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上包括制作教具,她指出虽然在坊间有不少教具可供购买,但教师自行制作教具更可针对学童的需要,让全班使用。她举例,积木教材可贴上不同国籍小孩子的样貌,让学童明白人人生来都有不同的肤色,尊重和认识不同的文化;在制作教授数量的教具,除了可写上阿拉伯数目字外,旁边再加上凸字,让视障的学童都可以使用。

而在针对自闭症的学童上,大多会在课室提供结构化教学角落,林佩清指,这个角落其他学童都能使用,“他们都可以建立时间表、行为奖励预告,帮助建立独立工作的能力。”

至于心理环境方面,她认为教师可以透过体验活动、合作活动等建构共融槪念,“学童心态大多是眼见其他学童能够做到的,自己也想模仿学习一下,透过体验活动。例如,著学童蒙著眼一起吃东西,他们便能体验视障学童的感受,从而理解他人。”她再补充,在幼稚园常做的合作画,能透过每个学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老师可从中教导学童如何接纳他人,构建共融文化。

图片说明:

港专学院教育系(幼儿教育)讲师林佩清女士,在学与教博览2019中,以“学前融合教育:创造共融校园的方案”为题举行讲座。
在积木教材上贴上不同国籍的学童,可让幼童学习和尊重不同文化。

 

在教具加上凸字,视障学童都可使用。
在幼稚园常做的合作画,可让学童构建共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