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言必有中:“呜谢”令闻者心酸

读者有否发现,近年来,我们生活周边出现误用字的情况,好像比以前更普遍。误用字的出现,或缘于笔误,或缘于“键误”,甚或缘于刻意“戏谑”的习惯。然因资讯媒体发达,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今次跟大家分享一对已“深入民心”的误用字:“鸣”和“呜”。

在企业网站、广告、文宣、活动场刊等,我们不时发现有主办单位使用“呜谢”一词向彼方表达谢意。显而易见,“呜谢”是错误的。不过据笔者统计,过去五年,搜寻器找到使用“呜谢”的网站,其数量一直上升,新近搜寻结果更达121,000条。撇除网上字典及单纯讨论文字的网站,“真诚误用”的单位包括政府部门、大学分部、中小学校、大型慈善机构、社会组织、宗教组织、艺术团体、宗亲及联谊会、商业机构、数码业界年度盛事专页、来自 51 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000官员及商界领袖出席的国际高峰论坛专站等,足以反映“呜谢”被误用的领域遍及各界,情况严重。

雀鸟叫声称为鸣
《说文解字》谓:“鸣,鸟声也。从鸟,从口。”许慎解释得很清楚,“鸣”就是雀鸟叫声,由“鸟”、“口”二字构成,是会意字。《论语·泰伯》载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意谓雀鸟快死之时,其叫声会显得特别悲哀,“鸣”即“叫声”。

清代段玉裁注“鸣”曰:“引伸之凡出声皆曰‘鸣’。”他告诉我们,“鸣”在古代有引申义,即凡“出声”之举,皆可用“鸣”表达。《论语·先进》载孔子不满冉求盲目为季氏搜括钱财,斥其道:“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说大家可以响起锣鼓来声讨冉求。“鸣鼓”的“鸣”便有“发出声响”之意。南宋诗人章甫有《自鸣集》六卷,证明“鸣”的施事者后来已不限于雀鸟。

翻查文献,“鸣”引申为“表示”,并以“鸣谢”指“表示谢意”,这用法主要在明清小说出现。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罗懋登历史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五十回有“肃此鸣谢”之句;清初徐震《珍珠舶》第九回载主人翁杨敬山请僧启忏后,获救济转生人界的鬼魂“为此特来鸣谢”;清咸丰年间实鋆《文靖公遗集》有“以诗鸣谢”之题,如是种种,足证古今“鸣谢”的意义无有二致。

呜呼后借指死亡
“呜”在《说文》未见收录,但其在春秋时却是常用字,较多配“呼”作感叹用。《论语·八佾》载孔子痛心冉有未有劝阻季氏祭祀泰山时,叹谓:“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抒发众生情志与天道可通感时,叹道:“呜呼!物之所由然,其于人切近,可不省邪?”宋本《广韵·上平·十一模》:“‘呜’,呜呼。”元刊本《玉篇》:“‘呜’,呼叹词也。”可知“呜”在古代配“呼”成叹词,是主流用法;至清代小说时,其又用来借指死亡,再演成今日“一命呜呼”之谑称。

再看看其他配词。“呜咽”在汉《列女传》出现,形容凄凉低沉之声,至五世纪的《后汉书》已见其作动词用。“噫呜”同见于《后汉书》,动词,指低泣;“呜轧”在杜牧《樊川集》诗〈题齐安城楼〉有载,指吹角声,属罕用词;“呜”在东汉隶书碑刻《北海相景君铭》曾被写成“歍”,但“歍”是“恶心”之意,两字本义不通。

说了这么多,其实想说明的道理很简单:以“鸣谢”作“表示谢意”之法由来已久,有历史依据;以“呜谢”来多谢别人,即尽失原意。叹词“呜呼”属单语素,两字具联绵关系,拆出首字配成“呜谢”于理不通:“呜呼地表示谢意”,令人难以想像;“呜咽地表达谢忱”,更令闻者心酸。

郭锦鸿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语言通用教育学部讲师
网址:www.hkct.edu.hk
联络电邮:dlgs@hkct.edu.hk

(文章转载自2021年9月15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