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言必有中:守分安身维国体 父慈子孝重人伦

笔者于上一篇提到,“孝道”并不是盲目顺从,而是需要随机应变,为长辈设想。恭敬孝养父母是为人子女的本分,那么为人父母者,又有哪些本分呢?怎样才是理想的父子关系?

《左传》提及,上古的尧舜时代,君王教导四方臣民“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是五种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方法。《孟子》也记载,当天下初定,人民能够吃饱穿暖,生活开始安逸,圣人便思虑,需要教育他们有关人际交往的道理以及行为准则,否则便与禽兽无别。于是“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秩序,后世儒家把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及朋友这五种最基础的人际关系合称为“五伦”。

为父为子为君为臣等等,是每个人在人际关系网里的不同身份。因应不同的身份,要尽相对应的职分,即该关系里适当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常说的“安守本分”、“安分守己”就是这个意思,例如对着子女,为父母者要慈爱教养,对着君王,为臣民者要忠诚尽责。齐景公问孔子治理国家的方针,孔子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听后十分赞同,感叹倘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社会没有了伦理秩序,即使粮食再丰裕,他也吃不到了!(《论语·颜渊》)可见各人克尽本职,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

而且,儒家所提倡的人伦相处之道,是强调双向的付出,并非如后世有些人所误解的单向、由上向下的威权管治。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应如何对待臣子,臣子又应怎样对待君主?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后来,孟子再把君臣间的相处互动说得更生动和仔细:“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当君主对待臣下如手足,臣下便会对待君主如同自己的腹心;但当君主愈来愈轻视臣子,臣子也会对君主产生相应的厌恶感,所以儒家伦理观强调各司其职、相互重视。

回到父子关系,虽说“百行孝为先”,然而,如果父母不但没有尽好本分,如照顾饮食、供书教学,关怀其身心发展等,更时常责骂、甚至虐打子女;那么,他们的子女还应该孝顺吗?《增广贤文》载一谚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是以禽兽亦能尽孝,来劝人岂能不知报父母深恩。我们留意所举的两例,羊、鸦都尽了母亲的责任,所以其子女感恩是应有之义。可是,如果我们要求天下子女不论其父母待他们如何,也要对父母尽孝、敬爱有加,这是否符合人性呢?为免出现这种为难的局面,儒家强调人伦教化,实有其先见之明。

上文引《左传》说“父义”、“母慈”、“子孝”,又引孟子说“父子有亲”,再论及儒家重视双向互动,因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应以相亲相爱为原则,父母能慈、子女能孝,两代人各尽本分,互相关心,便是理想的相处之道。再扩充而言,人与人的相处,从家庭到社会,从父子到君臣,以至兄弟、夫妇及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都应先尽己任,并为对方设想,假使各人都如此躬身践行,人们相处便会少些纷争、多些和乐。

叶翠珠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语言通用教育学部讲师
网址:www.hkct.edu.hk
联络电邮:dlgs@hkct.edu.hk

(文章转载自2021年6月2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