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言必有中:沐浴盥洗 仔细分工

佛诞又名“浴佛节”,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当天大小佛寺均会举行浴佛法会,热闹非常。“浴佛”又称“灌佛”,是纪念佛陀降生后,天降净水浴其法身的故事。何以我们使用“浴”字而非“沐”、“盥”、“澡”、“洗”等字?这些字的古义又是否有分别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把“用水清洁物件”之行动一律称为“洗”。出于生活所需,古人对“清洁”用词其实“分得很细”。“清洁”不同的部位,会用不同的字词,可谓比今天更讲究。

先说“沐”字。“沐”是洗头发的意思,《说文解字》: “沐,濯发也。”《庄子·田子方》载孔子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披散头发待其干:“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沐”字指的便是洗头发了。南朝宋颜延之(384 - 456)《为织女赠牵牛诗》有“阊阖殊未晖,咸池岂沐发”之句,用事于楚辞《九歌·少司命》“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皆有洗发之所指。

“浴”即洗身,《说文解字》谓 “浴,洒身也。”记得以前中学会考文学课程有《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章〉名篇,故事记载孔子与一众弟子谈论志向的对答。孔子弟子曾点以“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回答获得孔子的肯定。“浴乎沂”即“在沂水洗身”,能带上童子在沂水边浴身,简直是一幅“有声有画”的美图,反映社会安定、民众快乐的现况。那么,“沐”“浴”二字在什么时候连用呢?其实,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年代,两字已连用了,《论语·宪问》:“孔子沐浴而朝。”后来的《孟子·离娄下》也有“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的记述,可见二字连用始于甚早。发身共洗,其义今同。今日我们虽不分字而用,但见不少幼稚园课本仍保留着教授“沐浴”这古老词语,延续了此词的生命。

“盥”、“澡”均解作“洗手”。《说文解字·皿部》: “盥,澡手也。”《说文解字·水部》:“澡,洒手也。”隋唐《艺文类聚·总载水》载《搜神记》曰:“使婢取盥手水饮之而有娠。”“盥手水”也即“洗手水”。北宋《太平御览·斗争》谓“二人共澡手,令人争斗”,说明人不应共以一器洗手以免打斗争吵。今日我们还会称洗手间为“盥洗室”。

古代“盥”字有时会与“漱”连用,如《礼记·内则》:“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漱”即“洗涤口腔”,《说文解字·水部》:“荡口也。”清段玉裁注之谓“荡口者,吮刷其口中也。”“盥漱”也即洗手和漱口,等同我们今日“梳洗”的意思。

洗脚又如何?《说文解字》: “洗,洒足也”。“ 洗”字原只指“清洗脚部”, 甲骨文把三滴水分别点在一只脚的上、左、右方,象征置足水中,这就是洗脚的意思了。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沛公方踞床,使两女子洗足。”汉高帝如何懂得享受,不用解释。

东汉·王充《论衡·讥日》:“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皆去一形之垢,其实等也。洗、盥、浴不择日,而沐独有日。如以首为最尊,尊则浴亦治面,面亦首也。”虽然王充“讥日”的原意是要讽刺当时社会迷信禁忌的风气,然从他这番话可知,沐、洗、盥、浴在那个年代,既有各自的分工,也有相同的意义,就是“去一形之垢”,去除肉体上的污垢。

今日,头发、脸皮、身体、手脚、衣服,乃至于耳朵、眼睛,我们都习惯用“洗”配词,算是跑赢兄弟,成为大哥了啦。也是,正所谓“不用分得那么细”嘛,你跟人家说“买沐发露”,想必被归入异类。但“浴佛节”是佛教纪念释尊诞生的重要日子,也是传统称呼,佛教徒以净水灌浴佛身,是出于对释尊的尊重,载承法意,当然要分清楚了。

郭锦鸿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通用教育学部助理讲师
网址:www.hkct.edu.hk
联络电邮:dlgs@hkct.edu.hk

(文章转载自2021年5月26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