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卓言絮语:一条没有“是”与“否”的是非题

教育局在四月初公布了四个高中核心科目的优化措施,其中最瞩目的是通识教育科的更改,并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有某教师团体提出培养“批判性的爱国者”,老师如果不能讲述国家发展的限制和负面影响的话,学生便不能全面认识国家。

笔者做记者时经常用“能不能讲国家的负面情况”这类是非题来试被访者,因为答案无论“是”与“否”都有大把文章可做。作为常人,凡事都有正反两面,这类问题根本不是问题。作为一般教师,这种“会否踩界”的担心,十分理解。作为专业教师团体,这个除了是问题外,实质似乎还是一个主张。

从教育专业出发,会讲究教学的“预期效果”intended learning outcome,教材(如国家的负面情况)、教学方法(如什么形式、如何带引等),还有评核(作业、测验和考试)都应紧扣学习目标和预期效果。所以,首先要反问提问者,讲述国家负面情况,借此教什么?达成什么预期效果?打算怎样教?讲究预期学习效果还涉及因材施教及剪裁的考虑,即针对某一学生或班级,以至某一时期,都会有所调整。简单的例如对一个经常受挫败的学生要多讲其优点,对一个长胜学生要挫挫其锐气。

教育局的优化措施内写明,公民与社展科改革方向是“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及国民身份认同”,课程理念是透过多角度理解、研习及探究不同课题,“建构更多关于各主题的知识,建立更稳固的知识基础;并理解课题、决策过程和不同解决方案的复杂性、考虑要点和优次”。所以,当触及国家的不足的时候,如何能借此培养学生的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便是关键。

我在去年两会期间提出了一个“关于结合教育脱贫向香港青年开展国民教育的提案”,获得正式立案并成为“重要提案”之一。国家有贫穷人口不需回避,而且可以正面引导香港青少年投身改变落后现象的事工中去,从中更全面认识国家,建立为国奋斗的志愿,这才是老师应有之义和道德标准。

作者为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及港专学院校长,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逾二十年。
电邮:president@hkct.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