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及专栏

关于港专 > 传媒中心 > 新闻及专栏

言必有中:写“别”字 错了吗?

早前有小学生在中文作业中被老师圈出了一个“别”字,老师请学生改正为“别”,并解释此字左下方不穿头,即不能写作“另”字。家长不太确定两字是否有正误之分,便放到网上征求意见。帖文引起不少网民回复,成为一时热话。

较多网民表示,他们自小使用“别”的写法,不穿头,有的更直言从未见过“别”字。习惯使用“别”的网民相对较少,他们指自己当年读书时在习字、书法作业中,皆写为“别”,下面从“力”,反而以为“别”的出现是因电脑字体规范所造成。

要推测答案,我们不妨从字的意义入手。大除本《说文解字》把“别”归入“冎”部,其义为:“分解也。从冎,从刀。”“分解”有分开、分离之意。“别”的左边部分是“冎”变形而成,指一个人的头骨,属象形字;“刀”是“别”的右边部分,也是“分解”的工具。“别”字虽作“分解”义,但包含了“用刀割肉致离骨”之义涵,相当于今日“剐”的意思。大除本《说文解字》“八”部中另载有一个“𠔁”字,此字跟“别”亦有关连:“分也。从重八。八,别也。……《孝经说》曰:“故上下有别。”,《玉篇.八部》谓此字“古作别”,认为先有“别”再有“𠔁”,“𠔁”为“别”之异体。无论孰先孰后,我们至少知道古人曾用“别”、“𠔁”来解释差距、区别。今日的“别”字,兼有表达分离及区别之意,大抵承袭了古义。

依“别”字从“冎”从“刀”,冎字下方为“冂”,但因“冎”本来是象形字,所以没有上下分开寻义的道理。其形本为上大下小,是人头骨的整体,上面为头骨隆起的部分,下面是头骨较小的部位。“别”字左边作“另”,“另”字在《说文解字》、《玉篇》等均无收录。要到辽代僧人释行均的《龙龛手鉴》才见此字,但又只见于宋刻本而未见于高丽本。那么,作为偏旁的话,“别”字左偏旁是否有跟“另”字混写的情况出现呢?答案是有的。不单“另”字,“叧”字也凑了个热闹。就以“拐”字为例,其右偏旁“叧”在《龙龛手鉴》作“另”,但《钦定四库全书》本的《广韵》作“叧”、《古逸丛书》本《广韵》却作“别”的左偏旁;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版本、哈佛燕京图书馆的明《正字通》又作“叧”。

北宋《集韵》对“叧”有这样的解释:“《说文》: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或作叧、剐。”南宋韩道昭《五音集韵》把“叧”与“冎”、“剐”两项并置,同样解其为“剔人肉至其骨”。可见,“别”字左偏旁“冎”有时又会跟“叧”字混用。

元代李文仲的《字鉴》对“别”有这样的分析:“隶作‘别’。俗从‘力’作‘别’,误。”道出“别”为正、“别”为俗的见解。要写出来正其写法,其实又反映了古时两字已经被混写了。由是可推,“别”的写法应该较“别”字符合古义。

查教育局课程发展处中国语文教育组所编制的“香港小学学习字词表”,同样以“别”字为正字而无收“别”字,教育局及该位小学老师的判断可谓合理。只是,“别”字暗藏头隆骨,讲解给小学生知道时,可能要用点技巧啦!

郭锦鸿 香港专业进修学校语言通用教育学部助理讲师
网址:www.hkct.edu.hk
联络电邮:dlgs@hkct.edu.hk

(文章转载自2020年12月9日文汇报